今天,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全面强调了中央预算的完整性,并首次提到一系列问题——首次提出中央部门预算管理中对“三公经费”概念界定不清晰;首次揭示部分国企的收益上缴比例甚至低于其上市公司的分红比例;首次反映国库支付手续费不合理;首次全面系统地关注县级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收入结构不合理、支出压力大等问题;首次指出审计发现的大案要案有向民生领域渗透的趋势;首次建议预算有重大变化时要向人大报告……
细数今年审计报告,能够准确的看出审计的内容更加契合百姓的呼声和期待,审计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促进完善国家治理的一个“免疫系统”,其建设性作用已跃然眼前。
审计署有关部门负责的人介绍说,在选择2011年重点审计项目时,审计署主要考虑的是,要通过审计关注中央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政府预算的完整性和财政管理的绩效、民生项目是否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有关部门的权力运作状况以及财政资金运行是否安全等。
谈到今年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审计署有关部门负责人向记者说,审计监督的目的不是为了查出慢慢的变多的问题,而是通过揭示问题,促进整改,推动健全完善制度,减少问题产生的根源,减少问题发生的几率。因此,仅仅从宏观上指出问题还不够,更要从深层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明确的目的性地提出处理问题的办法。
国家钱袋子里究竟有多少钱?花出去的该不该、值不值、好不好?由于目前我国的政府预算还未能覆盖所有的政府收支,所以一直以来对国家钱袋子究竟有多少钱,账目并不清晰。通过这几年的审计报告能够准确的看出,审计署力求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全覆盖审计,倒逼预算的全口径管理。
今年的审计报告首次全面系统地列示了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库管理等情况,并特别详细揭示了各个预算组成部分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比如,在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审计中,发现了预算范围不完整、现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比例仍偏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功能定位不够清晰等问题;在财政转移支付方面,重点反映了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有待加大、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制度不健全和部分专项转移支付未实现预期目标的问题。对这一些状况的关注,反映了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在广度、深度和力度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
随着中央财政投向民生领域的资金慢慢的变多,审计署近年来对民生项目的审计也慢慢变得密集。
如在玉树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中,反映出来,“玉树县重建城镇居民住房,截至2011年10月底,仅有68%开工、44%完工,难以实现预定目标”;在中小学学校的安全工程审计中反映出,“至2011年年底有54%的校舍加固和48%的校舍新建任务未完成”;在县级财政性资金审计中反映出,“32个县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少计提民生资金10.57亿元”;在土地管理及土地出让收入等资金征收使用情况审计中,反映出“4个市县供应‘三类住房’用地未达到规定的相关标准”等问题。
此外,在民生资金的审计中,审计署还关注了一些有悖公平正义、妨碍经济协调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
如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中,揭示了“5400多户未经资格审核即被纳入保障范围”、“2.1万户不合乎条件或重复享受保障待遇”等问题;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审计调查中,揭示了“23家县级医院超过规定比例加价售药,多收取药费6732万元,加价最高的达12倍”等问题;在资源环境审计中,揭示了“污水垃圾处理等工作滞后”和“医疗废物处置不当”,“造成附带有毒有害或传染病源体的‘三废’进入环境或产业链”等问题。
在审计署看来,揭露这样一些问题和矛盾,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应该说,查办案件是惩治腐败最直接、最有力的手段。从这几年的审计工作看,审计署始终注重严肃揭露和查处大案要案线索,认真研究和分析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及规律,逐步的提升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工作的技术上的含金量和科学化水平,在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今年的审计报告分析了审计署移送的112起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经济犯罪案件的主要特征:一是大多为利用公权谋取私利、侵蚀公共资源、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有向民生领域渗透的趋势;二是借道“中介服务”等第三方进行权钱交易成为一些领域腐败犯罪的新形式;三是新业务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相关监督管理机制、法规制度建设的滞后,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从腐败案件与权力滥用之间的本质联系出发分析这些案件的特点,既对案件的多发领域、新型手段和客观条件进行逐一梳理,又有典型案例佐证,对于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向纵深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今天,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全面强调了中央预算的完整性,并首次提到一系列问题——首次提出中央部门预算管理中对“三公经费”概念界定不清晰;首次揭示部分国企的收益上缴比例甚至低于其上市公司的分红比例;首次反映国库支付手续费不合理;首次全面系统地关注县级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收入结构不合理、支出压力大等问题;首次指出审计发现的大案要案有向民生领域渗透的趋势;首次建议预算有重大变化时要向人大报告……
细数今年审计报告,能够准确的看出审计的内容更加契合百姓的呼声和期待,审计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促进完善国家治理的一个“免疫系统”,其建设性作用已跃然眼前。
审计署有关部门负责的人介绍说,在选择2011年重点审计项目时,审计署主要考虑的是,要通过审计关注中央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政府预算的完整性和财政管理的绩效、民生项目是否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有关部门的权力运作状况以及财政资金运行是否安全等。
谈到今年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审计署有关部门负责人向记者说,审计监督的目的不是为了查出慢慢的变多的问题,而是通过揭示问题,促进整改,推动健全完善制度,减少问题产生的根源,减少问题发生的几率。因此,仅仅从宏观上指出问题还不够,更要从深层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明确的目的性地提出处理问题的办法。
国家钱袋子里究竟有多少钱?花出去的该不该、值不值、好不好?由于目前我国的政府预算还未能覆盖所有的政府收支,所以一直以来对国家钱袋子究竟有多少钱,账目并不清晰。通过这几年的审计报告能够准确的看出,审计署力求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全覆盖审计,倒逼预算的全口径管理。
今年的审计报告首次全面系统地列示了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库管理等情况,并特别详细揭示了各个预算组成部分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比如,在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审计中,发现了预算范围不完整、现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比例仍偏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功能定位不够清晰等问题;在财政转移支付方面,重点反映了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有待加大、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制度不健全和部分专项转移支付未实现预期目标的问题。对这一些状况的关注,反映了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在广度、深度和力度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
随着中央财政投向民生领域的资金慢慢的变多,审计署近年来对民生项目的审计也慢慢变得密集。
如在玉树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中,反映出来,“玉树县重建城镇居民住房,截至2011年10月底,仅有68%开工、44%完工,难以实现预定目标”;在中小学学校的安全工程审计中反映出,“至2011年年底有54%的校舍加固和48%的校舍新建任务未完成”;在县级财政性资金审计中反映出,“32个县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少计提民生资金10.57亿元”;在土地管理及土地出让收入等资金征收使用情况审计中,反映出“4个市县供应‘三类住房’用地未达到规定的相关标准”等问题。
此外,在民生资金的审计中,审计署还关注了一些有悖公平正义、妨碍经济协调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
如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中,揭示了“5400多户未经资格审核即被纳入保障范围”、“2.1万户不合乎条件或重复享受保障待遇”等问题;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审计调查中,揭示了“23家县级医院超过规定比例加价售药,多收取药费6732万元,加价最高的达12倍”等问题;在资源环境审计中,揭示了“污水垃圾处理等工作滞后”和“医疗废物处置不当”,“造成附带有毒有害或传染病源体的‘三废’进入环境或产业链”等问题。
在审计署看来,揭露这样一些问题和矛盾,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应该说,查办案件是惩治腐败最直接、最有力的手段。从这几年的审计工作看,审计署始终注重严肃揭露和查处大案要案线索,认真研究和分析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及规律,逐步的提升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工作的技术上的含金量和科学化水平,在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今年的审计报告分析了审计署移送的112起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经济犯罪案件的主要特征:一是大多为利用公权谋取私利、侵蚀公共资源、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有向民生领域渗透的趋势;二是借道“中介服务”等第三方进行权钱交易成为一些领域腐败犯罪的新形式;三是新业务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相关监督管理机制、法规制度建设的滞后,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从腐败案件与权力滥用之间的本质联系出发分析这些案件的特点,既对案件的多发领域、新型手段和客观条件进行逐一梳理,又有典型案例佐证,对于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向纵深发展具有非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