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计学会

 杏彩体育注册知道     |    2024-06-28 来源:杏彩体育注册知道

  中国审计学会“深化财政审计专题研讨会”于2010年6月17-18日在北京召开,20余位来自部分省、市审计机关,署业务司、特派办和派出局的领导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围绕当前财政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要求、财政审计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财政审计工作的目标和方式方法,以及深化财政审计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及应采取的措施等,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会上提出的一些观点为新形势下如何深化财政审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现将他们的研讨材料选登、摘登如下:

  为在新形势下更好履行审计职责,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发展的新趋势,以及浙江财政审计近年来不断探索实践,我们对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财政审计工作作了如下研究和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务院“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政策的实施,财政审计的目标应更加体现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围绕着维护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规范财政管理等方面内容,通过审计,客观评价财政管理工作的主要成效,揭示存在的明显问题,并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改进财政预算管理的建议,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得到落实。审计目标要重点围绕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维护财政安全。关注中央和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项措施落实,着重关注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评价和分析,提出改进和完善各项措施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等各项措施执行到位。同时通过审计关注财政风险,维护财政安全。

  二是促进建立统一、完整的政府财政管理制度。通过审计地方预算编报、预算执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等情况,重点反映预算不完整、项目不细化、执行不严格,向人大报告预算执行情况不全面等影响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进一步提升预决算管理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促进完善政府会计制度,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水平。

  三是促进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审计涉及执行国家宏观政策的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关注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使转移支付制度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四是促进落实惠民政策的长效机制。通过民生资金和民生工程审计,注意揭露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不到位,以及严重影响和损害群众利益的明显问题,提出完善政策、健全制度的建议,促进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促进贯彻落实节约世界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促进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能力。

  (一)关注财政收支平衡。一是当前财政收减支增矛盾出现,需要财政审计工作进行理性的回归,既要关注支出浪费,也要重视关注收入流失问题;二是在关注税收收入审计的同时关注非税收入的审计,通过审计来推动依法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工作,以归集政府财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三是关注财政支出结构,财政的基础职能应当是提供公共产品,要注重对收支结构变动趋势的分析,关注财政资金支出方向问题,关注行政运行成本偏高的问题,关注法定支出在不一样的地区苦乐不均的问题,促进财政支出法制建设,促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向民生和“三农”领域倾斜。

  (二)关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关注保持经济平稳迅速增加与调结构、促转型相结合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要解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所以在出台有关保增长政策措施时,既要有利于促进保增长、刺激经济,又要有利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要防止地方政府偏面过多地出台保企业眼前生存措施,对符合产业升级的企业加以引导,给予重点补助或多补助,来体现保增长与促转型相结合的要求。加强对工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和出口企业外贸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审计,促进这些资金在使用方向和资金绩效目标上除了保增长外,要更多考虑调结构、促转型的因素,以推动科学发展。要关注保增长与市场取向改革相结合。政府在支持和扶助企业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压缩乃至取消不符合公共财政方向的开支,要减少直至退出对竞争性领域的政府性资金的供给,能用经济手段处理问题就尽量不用行政手段去解决,通过市场来有效配置资源,防止一些地方过度行政干预市场、干预企业的情况出现。

  (三)关注财政安全与资金绩效。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一系列扶持企业未来的发展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历年有大量财政资金出借给部门和单位,另外千方百计通过政府负债筹集建设资金,以弥补建设资金的缺口,财政资金安全问题是需要引起关注。另一方面:在政府大量举借债务支付高额利息的同时,却有大量的财政资金沉淀在各家商业银行,有的只能获取较低的活期利息收益,不少预算单位及其有关部门也结存了大量财政资金,这部分资金因分散在各单位,没有统筹使用,影响了财政资金绩效发挥。随着应对金融危机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政府负债规模和偿债压力的真实的情况以及财政运行的安全问题亟待要关注,防止因过渡负债引发财政风险。因此,有必要对财政出借资金规模、资金投向、资金安全情况、财政闲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负债规模和风险情况做综合调查分析,来促进政府切实关注财政资金的安全和绩效,加强政府负债管理,有很大效果预防财政风险,科学安排、统筹调度财政闲置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绩效。

  (四)关注积极财政政策落实效果。2008年以来,各级政府贯彻落实“保稳促调”政策,对企业的奖励扶持力度显著增大。从审计的情况看,市县各级政府设立了较多的直接拨付到企业的补助性、奖励性专项资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制定的部分奖励扶持政策与中央及省有关政策不一致;政策不够细化,操作的流程有失公允;各类扶持政策衔接不够,同一项目重复享受不同扶持政策;财政涉企奖励补助资金沉淀;企业使用扶持资金的绩效不理想等情况缺乏问效问责。为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迅速增加,今后一段时间,财政对企业的扶持仍将保持一定规模,所以要通过审计调查,了解总体情况,检查有关政策执行,更重要的是从绩效审计理念出发,总结好的做法,分析有一定的问题的原因,促进完善财政涉企奖励补助资金制度,使这部分财政资金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更好地起到“调结构、促发展”作用,为有效落实政府宏观决策提出可行性建议。

  目前财政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源于没有建立起涵盖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完整预算制度,总理在2010年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形成覆盖政府所有收支的预算体系”。浙江省提出的“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综合预算改革,是改变旧的政府性资金管理理念、模式,加强全部政府收支管理,完善综合预算制度的一个有效实践。近几年浙江省各级审计机关牢固树立预算管理“三个子”的意识,并在审计项目的实施中予以关注,积极地推进。一是抓源头,促收入进笼子。未纳入财政统一管理的主要是政府的非税收入,近年来通过审计不断规范收入征收行为,促进各项收入纳入财政笼子,根据审计建议,《浙江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列入今年我省重点立法计划,已经征求各部门意见,必将对促进全部政府收入纳入财政管理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二是抓统一,促政府预算一个盘子。近几年在“同级审”和“上审下”过程中始终将促进预算的完整统一作为审计的重要关注点,重点反映预算不完整、转移支付收入未纳入预算、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收入没有纳入预算管理及收支挂钩、向非预算单位拨款、预留财政资金指标过大和上年部门预算结余指标未编入本年预算等问题。三是抓管理,促支出一个口子。在审计中关注部门帐户和财政专户,利用人民银行的账户监管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快捷高效地掌握财政部门银行开户的真实情况,为客观评价财政资金支出一个口子打下基础。促进逐步建立以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为核心的单一帐户支付体系,规范支付方式。从浙江审计实践证明,围绕“三个子”建设发挥审计应有的作用,是促进建立完整预算管理制度有效切入点。

  一是促进修改《预算法》和制定《政府会计制度》。将建设全口径财政预算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理顺法定支出的几个法律与《预算法》的关系,使之对政府理财行为具有根本约束力,从而有效提升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和执行力。制定《政府会计制度》,可以使财政核算体系适应全口径财政预算要求,可以轻松又有效地归集财源,正确反映和核算财政存量资产,也为地方财力状况以及负债风险评估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二是促进财税体制法律化、规范化。财政管理中很多问题是中央与地方财权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目前,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包括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不确定性很大,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央、省级,地方不敢贸然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特别是经济发展好的地方不愿意做大收入盘子,经济困难的地方也不愿意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成果,不然会减少很多优惠政策的享受。

  近几年来根据财政审计一体化和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要求,为了体现财政审计工作的整体性,强化项目之间的关联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审计资源,发挥审计项目的综合效益,我省审计机关审计积极探索,采取了一系列缓解审计任务和力量的矛盾,提高审计工作成效的措施:

  1.财政审计与相关处室之间的资源共享。一是预算执行审计要形成一盘棋的理念。我厅在财政审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一制定预算执行审计总体方案,以全部政府性资金收支管用为主线,合理整合审计资源,财政审计及相关专业审计部门既分工又合作,发挥各专业审计的优势。在财政同级审中,对核心的财政审计涉及到其它预算执行审计需要取证的,组成联合审计组同时进点开展审计。二是制定好行业审计方案,形成行业综合报告。每年我厅投资处、经贸处、文教处、行政事业处将各处室涉及政府投资项目、省属国有企业、高校审计项目、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项目的成果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报告,充实预算执行审计内容。三是处理好财政审计与专业处室的工作内容交叉、重叠的问题。在处理各专业审计的边界问题上。我们确定的根本原则是:当年度专业处室职责范围内能安排完成的项目,财政审计处一般不予涉及。但专业处室当年没有安排的项目,按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要求较为重要的项目财政审计就一审到底。

  2.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资源共享。一是每年上下级审计机关通过组织实施大量的同步项目,充分的发挥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力量,集中解决一些省本级或全省性财政管理上的问题。二是每年将省厅的工作思路和要求以会议形式,以及全省同步审计工作方案的方式统一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当年度财政审计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内容、方法步骤。三是每年10月份开始,调研下一年度全省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乡镇财政审计工作目标和重点,同时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及财政管理中的明显问题落实审计专题。方案初稿形成后,通过邮件、开座谈会等方式上下几个回合,反复征求市县审计机关的意见,集中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智慧,找准题目。四是根据全省全部政府性资金调查汇总结果,我厅每年提供全省财政预算管理的平均数指标,如财政收入平均增长数、综合预算平均率、预算收入平均集中度等一些全省平均指标供各级审计机关对比分析。同时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及时从财政厅获取市县的有关数据转发给有关审计机关,便于核实和深化。五是汇总整理财政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定性处理法规依据、财政审计工作信息及成果供给审计人员学习借鉴,或利用审计专网及时提炼传递有关的资料和信息,提高审计工作成效和信息共享水平。

  1.以大项目带小项目的办法,促进成果的综合利用。每年围绕一些重大问题,确定一至两个大项目,明确审计目标,再根据审计目标的需要,确定若干个子项目。如2009年全省全部政府性资金与财政风险专项审计调查,在这个大的项目下,包括全省全部政府性资金、全省金融危机对政府负债与土地出让变动影响和全省金融危机对地方税收收入及结构影响专项审计调查3个子项目。通过点面结合的审计调查,旨在更好地维护财政安全,防范和控制各类财政风险,最终为省政府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推动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献计献策。

  2.采用菜单式方式组织部分审计机关实施审计。每年除安排2-3个重点项目要求全省同步进行外,其余项目对市、县审计机关实行菜单式的审计计划管理方式,由省厅统一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及重点,由各市县审计机关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实际及审计力量情况有选择性地参与,这样既有一定的面,又可以克服审计任务与力量的矛盾。如2009年省厅安排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状况审计调查、全省高校债务管理情况审计调查、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专项审计调查、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资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等项目都属于菜单式审计项目。

  3.采取轮审的办法,增加审计覆盖面。一是每年开展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调查,按照五年轮审一遍的目标,组织好审计项目,防止出现监督空白。财政处负责实施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中摸清收支情况和家底,并在此基础上每年突出一项专项资金审计重点,如2008年安排了文化体育传媒专项,2009年安排了国有资产收益专项,2010年安排全省水利专项资金审计,实现全面摸清家底和规范资金组成内容管理二者有机结合,在整体把握的同时做好个体深化。二是对常规审计项目,每年制定全省审计工作方案,明确审计目标、重点及审计覆盖面。如我们每年按全省30%的覆盖面安排市县财政决算审计项目,按20%的覆盖面安排全省乡镇财政审计项目,在关注预算编制管理、预算收支政策执行、政府负债管理、预算资金绩效等常规问题审计的基础上,每年安排专项,形成专题报告报省政府,促进规范管理。

  1.多途径探索提升财政审计人员素质。一是通过专题培训的形式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如2007年省厅财政处与厅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了全省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培训班,提高了全省财政审计人员实施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能力和素质。二是结合年度全省财政审计工作会议,通过以会代培的形式提高业务水平。三是以专长为师,安排专题讲座。根据财政审计人员业务专长,结合审计实践,安排分专题讲座。

  2.积极开展计算机技术审计,探索信息系统审计。通过多年的努力,财政审计与计算机审计技术不断融合,一是在税收审计上,我们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的时效和质量大为提高。在财政审计方面,充分运用审计署的AO软件实施审计,对多套系统、多个部门之间的年初预算、指标、执行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作对比分析。二是积极探索财税信息系统内控制度审计,反映了纳税申报控制不严密、信息系统运营维护缺乏必要的控制等问题。三是不断总结创新。在探索运用的基础上,及时编写计算机审计案例,并相继开发了金财审计软件(市地专版)、全省同步项目报表自动汇总软件和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软件,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审计质量。

  由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原因,当前财政管理中问题很多,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中,需要突出关注财政管理中的重点问题,促进提高财政管理上的水准。近几年来我们根据财政审计实践,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预算的刚性问题,以增强预算严肃性,减少随意性。二是预算是否完整的问题,以促进应纳入预算的资金规范管理。三是预算平衡问题,以控制政府负债规模,防止政府负债过度反弹。四是转移支付资金专项过多问题,以规范转移支付分配,促进报告提出的扩大一般转移支付,减少专项转移支付要求的落实。五是关注超收收入,以规范资金分配和按监督法要求向人大的报告制度落实。六是关注预算执行情况,防止一级预算单位问题向二三级单位转移。七是关注专项资金,改变种类过多,管理分散,促进财政资金整合,及时发挥专项资金应有的作用。八是关注非税收入和土地出让金管理,促进规范非税收入和土地出让金的管理和使用的规范。九是关注重大支出,特别是重大建设项目要加强过程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十是关注资金绩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注重发挥财政存量资金作用。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审计要适应新的形势,必须提高认识、深化改革、不停地改进革新、强化监督、主动参与,积极融入国家改革发展大局并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才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稳步的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最艰难的一年。中央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下大决心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相继出台了多项关注民生、拉动消费、刺激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大量新增建设投资用于民生工程、基本的建设、生态环境和灾区恢复重建。在困难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下,中国经济逆境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为中国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增添了动力。但是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是长期的,全球化经济格局的变化和调整是必然的,市场经济中围绕资本、市场的竞争将会慢慢的激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一个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不一样价值取向的国家,在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崛起,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富裕的道路上,充满着艰难险阻。正如反复告诫我们的:“中国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这种挑战,不仅仅来自经济,还将会是文化的、政治的、甚至是军事的。这种矛盾和冲突,短期内是难以调和的,此消彼长、我兴你衰,我们应对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加速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一个经济实力强劲、科技发展、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和不断开放、民主的中国,才是保证国家领土完整、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唯一出路。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险恶的国际环境不允许我们有任何的松懈和失误,我们如果想要实现和平的崛起,就要让自己强大起来,决定中国未来的是我们自己,每个中国人都担负着神圣的职责。

  中国审计根植于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文化,是国家监督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司法监督,不同于财政监督,也不同于纪检监督,它更具体、更直接、更专业化,无可替代。在体制上,中国国家审计是行政型审计模式,是政府职能的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下开展的审计;在审计形式上,中国审计除了有财政和财务收支审计、企业审计、金融审计、绩效审计,还有预算执行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这是其他几个国家审计所少有的,中国审计更具有政治的内涵;从目标上看,中国审计在保证国家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同时,还要通过审计监督健全完善经管的制度,保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和执行,促进民生和惠民政策的落实,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在回顾和总结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中国改革发展的复杂性。如宏观经济政策、惠民政策落实的完整性有待逐步加强;执行国家财政政策和财经纪律存在着随意性;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小金库和假发票问题屡禁不止;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为什么许多问题屡查屡犯?其中除了体制和制度的不够完善外,审计监督的质量还不够高、力度还不够大、监督的不到位和缺失也是重要的原因。国家赋予了审计机关履行监督的职责,给与审计一个巨大的舞台。全部财政资金都是我们审计监督的内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都是我们的审计监督的对象,整个政府经济活动都在我们审计监督范围内。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国家经济发展形势有清醒地认识,认真思考审计监督,提高认识,加快审计改革,积极创新,加大审计力度,提高审计质量,促进社会法制化进程,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真正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向国家审计提出的新要求,是审计适应经济发展、深化审计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审计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在审计理念和审计思路上的重要突破。认识和实践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想,是改革和深化审计监督的重要内容。对此,提以下几点认识。

  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是在总结新中国审计工作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如何使审计工作更加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审计构架而提出的新理念。它不仅是对审计发展在认识上的升华,也是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审计事业发展趋势的基本定位。报告说明:“要加快行政管理体系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序列的审计机关在监督中要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政府及其部门。通过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揭示、处理、处罚和整改,促进被审计单位规范财政纪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廉政建设,实现审计通过监督体现服务的目标,实现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一致的价值取向的统一。“免疫系统”论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各种风险的功能与审计监督服务的作用是一致的、统一的。预防性、建设性、服务性成为免疫功能作用的基本内容。“免疫系统”理论给审计带来的将是一场全面的革新,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处理以及审计队伍建设等全方位。同时,也成为财政审计大格局构架的理论基础。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全面、准确的把握财政审计大格局构架的内涵,用以指导我们的审计工作继续循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每年开展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是国家审计机关必须履行的一项职责。预算执行审计制度是我国在总结十几年的审计工作经验,借鉴国外政府审计工作一些有益做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具有中国特色,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有利于加强国家财政收支审计监督,并以立法的形式作了明确规定。根据《审计法》的规定,预算执行审计后,审计机关要向政府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并受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提交审计工作报告。政府通过审计结果报告,可以掌握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和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明确的目的性的采取措施,完善财政制度,加强预算管理;人大常委会通过审计工作报告,可以越来越好的了解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并根据审计工作报告对政府决算进行审核检查,进而达到强化对政府财政收支做监督的目的。审计机关通过为政府和人大服务,将审计的成果转化为政府的行政意志和立法机关的法律意志,预算执行审计和两个报告成为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发挥审计职能的重要平台。“两个报告”既是审计年度工作情况的总体体现,也是审计热情参加政府管理、为发展和改革服务职责的充分体现。预算执行审计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而预算执行审计和两个报告正是大财政审计格局的主旋律。

  大财政审计格局要求我们应跳出会计思维,不能够局限于对一般的、个性的违规违纪问题的查处。纳入我们视野的,首先应该是财政收支体制。客观地讲,现行财政收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源于现行财政收支体制的不合理、不公平、不完善。因此,在审计揭露和查处相关违规违纪问题的同时,通过对典型的、普遍的、共性的问题的揭示,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从较高的层面上对现行的财政收支体制进行溯源性的剖析,从源头上查找、披露体制性缺陷和弊端,进而提出相关有价值的对策,使其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收支违纪屡审屡犯的状况,着眼于规范行政行为,使审计的触角能够触及预算变更的深层次原因。

  牢固树立监督体现服务、制约体现促进的审计理念,以大格局、大监督、大服务、大作为来实现审计的职能。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主线,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通过审计监督,维护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促进财政体制改革、规范财政管理,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改进财政预算管理的建议,确保国家财政政策得到一定效果实施,提高财政资金的绩效,推动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大财政审计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有政府资金的全部内容。除一般预算资金外,还包括基金、预算外资金、政府债务、国有财产收益等,只有实施全面审计,拓展审计的范围,扩大审计覆盖面,才能够对财政资金有一个整体的、客观的反映,避免审计的缺失。同时,在审计中必须突出了重点,才能够对重点资金、重点单位、焦点问题进行更为深刻的揭示。因此,处理好全面审计和突出重点的关系,是开展大财政审计格局一定要注意的问题。当前,财政审计应着重关注的内容:一是对预算的批复、追加和超收安排情况审计。通过审计揭示预算执行结果与人大批准的预算在规模及结构上存在的偏差,推动政府预算的公开透明,促进规范政府预算会计制度和向人大报告制度;二是对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的立项和实施情况审计。关注年度投资项目审核、计划分配和下达、地方配套、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完善建设投资分配制度,提高投资分配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三是对政府投融资平台运作和债务情况的审计,促进加强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风险;四是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揭露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项目设置过多过散、资金多头管理交叉重复等问题,研究事权划分及其与财力相匹配问题,促进建立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五是对重点企业税收、减免和国有资产收益情况审计,防止税款的流失和国资经营收益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六是对社保基金、公积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确保民生和惠民政策的落实,促进社保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及制度的完善;七是对中央新增建设投资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审计,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八是对部门行政支出情况审计。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的规范管理,遏制公务支出中的公款消费和浪费现象,从制度层面研究提出带有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处理方法,规范支出行为,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九是加强对非税收入的审计,规范和完善非税收入的管理制度;十是对科技、教育、文化、农业、土地、环保、救灾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和调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财政资金的运行是一个很长的链条。中央预算四万亿支出中转移支付资金占了相当比重。对于这部分资金,从中央到地方,从省级到市县,从财政部门到预算执行单位,难以完全分割。面对审计工作目标的提升、任务的繁重和人员不足的局面,应深化审计体制改革,统一协调计划,积极整合审计资源,努力扩大审计覆盖面,实现对政府资金完整的、深入地、有效的审计监督。一是审计机关内部在计划的制定、项目的选择、审计的组织和成果的使用上保持一致性,围绕审计目标,步调一致,真正的实现审计管理的一盘棋;二是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应加强协调,统一认识,在独立完成本级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围绕财政体制改革、重点资金、重点项目,有选择的组织有一定规模的专项审计和专项调查,统一方案、统一内容、统一要求,同步实施,发挥审计的整体力量,全面的、完整的、深层次的揭示经济运行中的明显问题和制度性问题;三是要有规划的、有管理的利用好社会审计力量,弥补审计力量的不足,同时促进社会审计的规范化管理和实施;四是改革内审管理体制,逐步将内审机构纳入国家审计的管理范围,通过对内部审计的加强,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要部门资金的审计日常化监督和管理,确保政府资金安全。通过大的整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审计的整体合力,强化审计监督,促进和完善财政体制改革,保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发挥财政审计高层次审计监督职能和建设性作用的发挥,为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服务”。

  审计要提升水平,必须对审计成果进行挖掘和整合。以科学的计划和项目为前提,以审计质量为基础,以适当的审计覆盖面作保障,充分的利用审计成果。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从现象表面看问题的实质,从结果中究其原因,从个性中发现共性,从特殊性寻求普遍性。以两个报告和要情、专报、信息等形式及时向党委、政府报告,热情参加改革和发展,从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制度和财政绩效的高度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提升审计的整体效果,促进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发挥好审计工作的建设性作用。

  近年来,宁波财政审计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树立民本审计理念,以民本审计为抓手,着力构建具有宁波特色的财政审计模式和财政审计创新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施的居住小区物业管理费收取使用情况、市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出租车管理及运营情况、城区内河治理等四个直接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审计项目,连续四年被审计署评为年度地方优秀项目。

  《三国志?吴书》曰,“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在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组成后,就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去西柏坡,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庄严承诺。关注民生是我国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审计机关树立民本审计观,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审计关注的重点,是当前形势对财政审计工作的客观要求,是财政审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

  (一)民本审计是服务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看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促进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各级党委政府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之义务,有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之责任。浙江省委在2008年发布了《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对全面改善我省的民生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确要求从2007年开始确保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宁波市各级党委政府也从始至终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每年紧紧围绕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等十个方面重点领域开展实事工程建设,切实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民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这就需要财政审计的工作重心也要及时转移到民生方面,做到立审为公、执审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民本审计是公共受托责任的根本动因。审计产生于受托责任,就我国政体而言,审计的最终委托者是人民群众。也就是说,审计要对人民群众负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突出民本理念的财政审计工作要从简单的“经济监督型”到充满人性化的“民生服务型”转变,这也是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施政理念的具体落实。跟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公众作为公共资源的所有者,要求受托方正确地尽到管理和建设公共事业,尤其是民生事业的责任。审计作为监督与评价受托方管理效能的有效手段是基于受托责任而产生的,而作为国家审计永恒主题和第一要务的财政审计要以民本审计为着力点,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私人个别需要,这也是审计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的内涵的拓展。

  (三)民本审计是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体现。预算公开透明,支出结构优化,财政资金向民生倾斜是现代公共财政体制的内在要求,但目前财政体制存在着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运作不透明、缺乏法律硬性约束、缺乏民主参与、转移支付不规范、人们难以公正分享改革成果等方面的问题,慢慢的变成了影响政府的公信力、社会公正和谐,阻碍社会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主要的因素。因此在当前的财政审计工作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审公共之财、审公共之事、审公共之责,帮助政府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规范行政行为,这无疑是维护民众利益、保证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公共财政推进,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已出现重大变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重点公共需要的支出大幅度增加。我市的财政审计工作不断跟进财政体制的变化,积极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努力实现民本审计理念,把民生问题作为重点内容纳入财政审计监督视野,有效地发挥了监督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

  (一)在审计理念上,突破传统的财政审计内容,全面向监督“民生财政”转变。目前,随着我市新增财力70%用于民生等一系列的财政数据变化表明,作为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宁波开始由“吃饭财政”全面转向“民生财政”,客观上要求我市的财政审计要关注人民群众福祉,关注公众利益,强化“民生审计”。“民生财政”实质上就是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倾斜于民众利益和民生建设。近年来,我局先后组织实施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五项社保资金、市住房公积金、粮食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滩坑水电站移民资金等民生资金审计,开展了公共文体活动设施管理使用情况、政府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执法部门罚没物品管理处置情况等民生项目的专项审计调查和审计。通过揭露和查处各种违规违法、损失浪费、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健全管理制度,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规范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尤其是在2006年,我局在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调查过程中,跳出传统的财政审计理念,将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制度建立完整情况、政策执行情况及目标实现情况作为审计的重点,通过走访乡镇、农村、农户,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完善惠民政策的分配制度、工作机制的角度提出建议和意见。审计调查报告引起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有关部门及时整改违规问题,加强制度建设,使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真正发挥了惠民的作用。

  (二)在审计目标定位上,突破传统的对财政资金真实合法性审计,全面向资金绩效和行政效能转变。审计工作是政府行政监督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我局在围绕民生开展财政审计过程中探索了对政府部门“问责”和政府资金“问效”的绩效审计之路,将审计目标定位在促进行政效能提高和提供宏观服务上。2007年,我局通过出租车管理体制运作情况审计调查,基本摸清了宁波市出租车运营情况,揭示了出租车营运管理部门管理不力,在运作方式上一包了之,未能有效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导致出租车公司小、散、弱,服务的品质低下,老百姓打的困难,纠纷投诉未能立即处理等问题都会存在,促进有关部门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了出租车管理上的水准。2008年,我局在城区内河治理专项审计调查中将政府部门是否有效履责作为审计目标,将揭示政府有关部门对内河治理管理主体不明确、监管不到位、协调不力等作为审计重点,通过审计促进了我市内河治理政策措施科学完善,催生了《宁波市市区城市河道管理办法》出台实施,为我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挥了应用的推动作用。

  (三)在审计组织方式上,突破传统的财政审计封闭式模式,全面向开放式模式转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实现民本审计理念,只能问计于民,倾听社会各界群众的意见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凝聚民心民智,才能体现民意,实现民利。我们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一是在审计立项上,注意倾听民声。在年初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通过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公开征集群众意见,通过问计于民的做法,消除“盲点”,跟踪“疑点”,关注“难点”,真正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关乎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作为审计工作重点。二是在审计过程中,吸引群众参与。惠民政策制定是不是合理、执行是不是到位、效果如何,百姓最有发言权,都可以从倾听民声中感知。如在宁波出租车营运情况审计调查中,通过跟踪暗访、公布审计热线电话、召开专家研讨会等形式,摸清了出租车管理混乱、“黑车”猖獗、行政效能低下等明显问题的原因,引起人大、政府格外的重视,加强了管理,有效地解决了出租车多头管理、拒载等明显问题。三是在结果公告上,扩大群众知情面。作为政府部门受托责任的委托方,同时作为审计责任的受托方,公众享有通过审计结果对委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近年来,通过公开“同级审”等审计结果报告,使民众更好地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使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促进审计整改,为各项涉民项目顺利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在审计运作机制上,突破传统的资源分散型模式,全面向资源整合型模式转变。由于民生领域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实现民本审计理念,对审计干部是一个新的挑战。为此,我局改变传统的各专业审计各自为政以及审计系统与外界相互割裂的局面,将审计系统内部资源、内外资源有机整合。一是注重制度建设,建立各专业审计的整体统筹长效机制。近年来,我局在每年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总体方案基础上下发了《关于专项资金审计重点的有关法律法规》、《宁波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应着重关注的内容》和《关于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重点的有关法律法规》等审计实务规范制度,对财政审计涉及的各类民生资金审计重点、内容等方面予以统一明确的要求,从而形成合力。二是借用外脑,实现外部专家与审计人员的有机结合。借用外脑,引入专家咨询机制,发挥专家熟悉本行业情况的特长,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评价,能够保证审计评价的适当性、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建设性。在2008年,我局开展城建环保项目绩效审计过程中,通过有关部门、专家多次论证后提出的审计建议被市政府采纳,当即叫停重复建设项目,利用现有热电厂的余热来处理污泥,直接节约了财政资金8000余万元。三是引入媒体互动机制,将审计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机结合。民生问题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势必要有民众的参与才能真正得到解决,而新闻媒体正是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互动的桥梁。2009年,我局在甬江流域污水排放和治理等环境治理项目专项审计调查中,联合宁波电视台,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分5期报道甬江排污审计调查系列????《母亲河之伤》,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不仅是审计组织与审计规模的扩大,而且更重要的是审计人员视野的大拓展,是审计思路与理念的大转变,它要求审计人员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财政管理、提高财政绩效的高度分析问题,积极开展财政审计工作。我们只有抓住了财政审计大格局本质,才能真正履行好基本职责。因此对于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必须要明确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突出民本理念是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重要原则。审计与财政密切相连。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有审计机关内部管理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基于当前财政体制的深刻变化。大多数表现在两点:一方面从国有制财政走向多级所有财政。比如财政收入,据相关数据反映,近年来财政收入来源于国有企业的比例已不足20%,高达80%以上的来源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贡献;另一方面,财政支出绝大部分已投向包括民生领域等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领域。财政审计在财政体制格局发生变迁的背景条件下,要自觉调整审计监督的重点,要为全体纳税人的根本利益而审计。因此,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突出民本审计理念,是财政审计今后一个时期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要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作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重要原则,要在思想上进一步情系民生,把政府重视的、社会关注的、群众反映多的、与民生联系紧的资金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切实做到“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

  (二)进一步拓展民本审计领域是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重要方向。政府通过不断加大对民生所有的领域的投入,以此来实现不断改善民生的目标。作为政府监督部门的审计机关要通过审计促进“共同富裕”和社会公正公平的实现,求得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和谐。要在促进社会节能环保、建立循环经济、控制污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创建生态文明等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由于很多民生事项是需要政府部门及企业和事业单位去执行和完成,民本审计的工作范围应该拓展到影响公共宏观政策执行和公共服务行为的所有部门。具体来说,要充分关注“”对“公共品”的需求;要关注以人为本、以民为主、以法治国的财经秩序;要关注财政资源分配及个人收入分配体制,关注合理分配与共同富裕;要关注资源和环境生态的消耗与补偿机制;要关注行政型的重复建设对国家财力、物力、人力的极大浪费;要关注各项改革措施配套的逐渐完备和健全。

  (三)进一步关注民生资金绩效是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重要任务。有关联的资料反映,从1982年到2005年期间,财政支出中占比最大的是行政管理费,增长了76倍,而在此期间的文教、科学、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只增长36倍。如何让政府将国家财政最大比例地用于民生,围绕民生来安排财政支出,财政审计工作就要体现民本审计理念,突出财政审计的绩效导向,凭借审计机制的政策导向功能,促进政府公共支出服务于国民经济整体绩效的提升,公共财政由“建设型财政”向“民生型财政”转化。具体来说,要处理好微观局部与宏观全局的关系,做到从微观项目入手,从宏观全局来分析问题;要处理好揭露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关系,真正把重大损失浪费、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问题揭示出来,提出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要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摆在更突出的位置;要处理好资金使用绩效与政府行政效能的关系,把评价资金使用绩效与评价政府行政效能统一起来。

  (四)进一步推进“亲民化”的信息公开披露方式是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重要手段。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涉及审计主体、审计对象、审计资源、审计成果统筹运行和整合,其中推进“亲民化”的信息公开披露方式是财政大格局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过程中,在保持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公开化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发布形式的通俗化与形象化已越来越为各级审计机关所重视,即审计信息读取怎么样才可以塑造起一个“亲民化”形象的问题。当我们试图回答为什么涉及无数纳税人千万亿资金的公共预算没有能够引起广大公众的足够关注,而是在某一种意义上演变成了“政府自己的预算”这一难题的时候,政府财政报告和审计报告在发布形式上,不利于普通百姓解读阅览似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既然不具备专业相关知识就很难读懂,那么这些解释政府如何花费纳税人的金钱以及花费中存在哪一些问题的重要信息资料,其应用场景范围就难免被束缚在有限的“象牙塔”内。因此,以关注民生为己任的国家审计,在审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上,要实现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使得民众更加容易关注民生、“读懂”民生。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近年来,围绕如何深化财政审计,我市以构建审计整改新机制为着力点和突破口,积极探索和完善财政审计的组织保障、责任保障和技术保障,使审计查明的问题得到了及时和有效纠正,有力地促进了财政审计效益最大化。

  财政审计查明问题整改的好坏,不仅关系到预算执行和财经纪律的严肃性,而且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效益性。为切实提高财政审计的效能,我市从构建审计整改新机制入手,积极整合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力量,创造性地把审计查明问题与政府主导整改从职责上进行分离、工作上进行协调、目标上进行统一,以“三制”构建立体式整改工作新模式,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格局。

  市政府出台文件明确了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是审计整改的责任主体,将审计整改督查作为政府督查机构的工作职责,对审计整改情况做经常性督查,同时明确常务市县长直接抓审计整改,有效强化了审计整改的组织保障。2009年,市政府三次召开通报会、分析会和整改会,并就财政审计暴露出来的问题,在全市部署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财经政策执行情况的“大学习、大排查、大整改”活动。政府主导机制建立后,审计整改得到明显改善,年度问题资金整改落实率由2008年的79%上升到了2009年的97%。

  为了抓好审计整改工作,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审计整改领导小组,监察、财政、审计、税务、发展改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职能部门为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权限落实了相应的整改职责。同时,各被审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作为审计整改的责任主体全面参与进来,成立专班落实审计整改。部门联动、专班联手,有效保障了审计整改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果。如农村安全饮水专项资金审计后,分管农业的副市长现场督办整改,市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水利局等部门联动,对全市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质量、效益和资金管理进行全方位督查,将审计反映情况和督查情况在全市进行通报,限时进行整改,促进了农村安全饮水工作任务全部达标。

  在审计整改工作中,我们坚持将审计部门专业指导审计整改和跟踪问效结合起来,坚持将发现问题与规范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分管领导和业务科包联对口单位,上门指导、专业服务。为此专门制定了《审计整改工作管理的办法》,对审计项目查明问题的整改工作与业务科室(局)签订责任状,实行量化考核、责任制管理,一个项目一跟踪、一个事项一督办。去年,市水产局的审计整改中,分管局长带领农业科审计人员,多次上门帮助分析问题,在指导建章建制规范财务管理的同时,积极向市政府反映其债务纠纷等整改难度大的问题,帮助单位追回了问题资金,不仅促进落实了审计整改,而且赢得了被审计单位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被审计单位多次上门对审计部门表示感谢。

  屡审屡犯是当前财政审计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影响财政审计效益最大化的瓶颈,归根到底是审计整改不落实、问责不到位。为此,我们积极主动调整审计重点,既关注查错纠弊,更注重跟踪问责,建立和完善明责、问责、追责的责任制度体系,有效地促进了问题的整改落实。

  2009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审计查明问题整改工作意见》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被审计单位和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是审计整改的责任主体;明确被审计单位的整改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有关人员承担对应的责任;明确将审计整改结果纳入政府对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市政府办公室依据审计部门提供的问题整改率给部门量化打分,有力有效地促进了审计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在具体工作中,注重将专班督办、行业督办、重点督办有机结合,认真有效地抓好审计整改责任的落实。2009年,全市审计整改工作会议一结束,相关责任主体立即启动督查整改程序。首先是市政府督查室牵头组建专班,人大财经委领导现场监督,对5个县(市)区和30多个单位存在的重点问题进行现场督办整改,对整改不力的县市区和单位做通报批评;其次是市委督查室组织专班,对20多份领导批示审计专报问题进行重点督办整改,促进了一些难点问题的解决。市残联在重点督办后,会同财政、审计研究出台了《残疾人就业基金管理办法》,使一直困扰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经费保障体制问题得以解决。第三是各行业主管部门成立专班对系统整改情况做督查。近几年来,对国土整理项目资金、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资金、“五项”社保资金、县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扩内需中央专项资金、教育费附加、救灾资金、城建配套资金等专项资金审计后,有关部门立即行动,开展系统内部的全面整改纠错,制订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办法,审计反映的问题得到了系统性的整改。

  强化审计整改,我们坚持对整改落实不力、整改不到位,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单位及有关人员,审计机关会同有关职能部门联手行动,严肃追究相关责任。随着问责的深入,我们将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单位列入重点监督对象,年年进行跟踪审计,多个单位和个人受到责任追究,先后有一个县级政府和20多个市直单位被通报,其中5名“一把手”受到组织谈线个市直单位领导被免职,4个单位的分管领导和财务专员被各处2000元的罚款,2名会计被吊销执业资格。

  财政审计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发挥其建设性作用,使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经就是要做到审计整改工作常态化。因此,我们积极搭建平台,建立适时纠错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和加强审计成果转化,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审计的管理效益和决策效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对审计查明的问题实行台账管理,对边审计边整改的问题从台账上删除,对短期内不能整改到位的定期由对口业务科跟踪督办,适时掌握整改进度。对审计的重要事项、重要专项资金按项目建立审计台账,实行全过程监督。如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我们按资金流向建立台账后,按学年对学生人数进行审核,凡是转学、退学等未发放的助学金由财政及时收回,有很大成效避免了财政资金流失。通过专项资金审计台帐,及时分析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对长期未使用的专项资金、虚列支出后长期挂往来等不能及时发挥使用效益的专项资金,要求财政部门重新纳入预算进行分配。2009年我们通过台帐分析,对3年以上未拨付的专项资金5000多万元,责成财政部门全部纳入了2010年预算。

  一方面,建立健全审计数据库,专门下发了《更新和完善审计数据库的通知》,并建立审计和被审计定期互动制度,审计业务科与对口单位及时交流项目建设、财务制度、内部管理等各方面的信息,除不断地更新充实相关审计数据外,还坚持丰富审计项目实施情况、工作动态和政策法规等内容,使审计数据库信息更全面地覆盖各行业单位的情况资料,通过数据库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做到常态监督、适时纠错,既能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又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与国库集中收付中心、社会保障局等实行联网审计,扩充审计监督覆盖面,前移监督关口,加强了对财政资金运行的适时监控,以及时察觉缺陷、纠正问题。

  我们规定,一个项目出1份审计专报、3篇审计信息,重点项目必出调研报告,加强对审计情况的整理、综合分析和加工,形成有价值的批量信息,服务领导宏观决策。如根据审计情况和建议,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城市国有土地管理办法、逐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意见、城市规划条件与土地容积率管理暂行办法,有效解决了土地收益流失问题;出台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暂行办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等,有效促进地方企业的发展。财政部门出台了非税收入管理实施细则,提高了公用经费预算标准,扩大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的公开范围等,不断深化和规范各项财政收支管理。2009年,我们共向市委、市政府提交审计专报20多份,每一份专报都得到市主要领导批示,有关部门采取一定的措施整改,修订完善带有全局性的制度20多项,有效实现了财政资金审计效益的最大化。